微信掃一掃分享
“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國務院日前批復原則同意《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建成4億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田塊平整,配套水、電、路設施完善,耕地質量和地力等級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得到加強,生態修復能力得到提升。
我國農田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在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比當地平均單產高20%以上的高產田僅為5.5億畝,其余12.7億畝為中低產田,占70%。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任務十分艱巨。
《規劃》稱,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要統籌考慮,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規范建設標準、明確管護責任,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整治田塊、改良土壤、建設灌排設施、整修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體系、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強化后續管護為主要建設內容,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我國目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占補平衡,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采取多項措施對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管理。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諸多措施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上海市國土資源局一位人士接受上證報采訪時表示,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耕作條件,提升優質耕地比重,讓同等的面積產出更多的糧食,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
在建設標準上,《規定》指出,將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針對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評價,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對需要在行業內規范和細化的技術要求,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制定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