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分享
——以全棧技術突破與用戶價值閉環,驅動農業數字化變革
中國農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水資源短缺、勞動力成本攀升、極端氣候頻發,而傳統灌溉模式仍深陷“高投入、低效率”的泥潭。研究表明,我國農業用水效率僅為54%,肥料利用率不足40%,每年因粗放灌溉導致的資源浪費超千億元。在山區、規模化農場等場景下,人工巡檢成本占比超30%,一場突發的設備故障或氣象災害即可導致全年收成腰斬。
在此背景下,農抬頭云首部應運而生——它不僅是智能灌溉設備,更是農業數字化的“中樞神經”。通過物聯網與高精度傳感技術的深度融合,重新定義水肥管理標準,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精準服務于作物生長。
二、產品定義:技術內核與架構革新
1.核心定位:從“單一硬件”到“全棧智能”
農抬頭云首部以“硬件+軟件+數據”三位一體架構,徹底打破傳統灌溉系統的信息孤島:
硬件層:集成智能泵站、高精度傳感器、兩級過濾系統、施肥系統等,支持陡坡山地、平原大田等多地形適配。其中施肥系統則通過喜耕田云智慧施肥機實現精準調控,可同時管理8個施肥通道和128個電磁閥,結合EC/pH值實時監測,將肥料利用率從傳統農業的27.5%提升至90%以上。
軟件層:農抬頭數字農業云平臺”及配套APP,將灌溉管理從田間延伸至云端。用戶可通過手機遠程控制灌溉計劃,實時查看土壤墑情、氣象數據,并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動態調整方案。例如,在春耕高峰期,系統可自動識別播種地界并提醒換種,確保不同作物分區精準作業。
數據層:全鏈路采集30+類環境與設備參數,構建農田“數字孿生”,為災害預警、產量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2.技術架構:感知-分析-執行閉環
感知層:土壤多參數傳感器(濕度/EC值/溫度)、氣象站(降雨/溫濕度/光照)、設備狀態監測模塊(泵機振動/能耗)。
控制層:實現各組件的組合替換,控制模塊不用單獨控制,全部集成到一起,對水泵開啟關閉,過濾反沖洗控制,自動注肥的控制等,全部由泵站控制系統的主控模塊完成。
平臺層:數據可視化大屏實時監控多地塊動態、設備運行狀態。
三、用戶價值金字塔:從“降本”到“增值”的三級躍遷
1.第一層級:省人、省力、省心
山區農戶:在云南怒江峽谷,陡坡耕地的利用率從35%提升至72%,幫助傈僳族群眾發展高山特色農業。
種植企業:鐘祥市茂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依照傳統灌溉模式,270畝地需要分30個區域,3個水泵同時運作需要20個小時,使用農抬頭云首部后,通過多地塊集中管理,大大降低人力投入。
實證數據:農抬頭”物聯網技術可實時監測設備狀態,提前預警故障。例如,系統能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水泵異常,并自動調度維修人員,將停機時間從數天縮短至數小時。此外,電子圍欄功能可追蹤跨區作業農機,提前儲備配件,最大化保障春耕連續性。
2.第二層級:資源高效利用
智能節水:以黃河流域的試點項目為例,系統通過華維研究院的靶向成果-華維泵前過濾系統高效處理高含沙水源,結合變頻恒壓控制柜實現按需供水,節水70%的同時降低能耗60%。
精準施肥:在內蒙古乃至全國萬畝馬鈴薯基地上,精準調控水肥配比,減少裂薯率,提升商品薯比例,助力當地鮮薯溢價10%-15%。
經濟性測算:根據往年數據:種植100畝油茶,人工澆水施肥至少需要4人,僅此一項費用約3萬元。除此以外,顯著提高灌溉效率、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肥料用量,節水可高達50%(省水費110元),節肥30%以上(省肥費90元)。以300畝油茶種植園為例,設備投資回收期僅1年(不包含增產效益)。
3.第三層級:數據資產變現
品質溢價:山東有機蔬菜農場接入云平臺后,生成全生長周期數據檔案,獲歐盟GAP認證,收購價提升20%。
金融賦能:安徽水稻合作社利用歷史灌溉數據申領“智慧農業補貼”,貸款授信額度增加50%,保險保費降低12%。
產業鏈協同:數據接口對接電商平臺,消費者掃碼可追溯灌溉記錄,品牌復購率提升35%。
四、技術護城河:破解行業痛點的三大突破
1.全棧式集成:告別設備“碎片化”
工業級可靠性:IP65防護+雙冗余通信(4G/Lora),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
模塊化擴展:依據實際情況,獲取專屬定制化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求。
2.陡坡山地專項技術
壓力補償技術:華維領先業界的“壓力補償技術”,解決了山地丘陵等地形因高落差導致的各區域壓力不一、從而出水出肥量不同,灌溉施肥不均的問題。
防泥沙設計:離心過濾器+自動反沖洗砂石過濾器+自動反沖洗疊片過濾器應對高含泥沙水源,故障率降低90%。
3.核心功能:從數據采集到主動預警
實時數據驅動決策:通過土壤濕度、氣象站數據實時調整灌溉量,確保水肥供給精準(肥料控制精度≥85%;流量控制精度≥90%)。
故障自診斷:從原有的監視控制變成以供水設備、環境(煙感、水浸)、安防(視頻、門禁、紅外探測)、水質(濁度、余氯)、能耗(智能電表)等設備組成的系統運維的平臺,實現智能維護、智能預警等功能。
五、市場前景:政策紅利與千億藍海
1.政策強驅動:
農業農村部規劃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智能灌溉覆蓋率目標超60%,釋放設備需求超600億元。
2024年中央財政新增“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專項補貼,單項目最高補貼50%。
2.實證案例庫:
政府合作:2024年初華維成功中標烏拉特中期11.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超億元項目,華維配合提供智慧農業部分全套規劃設計與產品供應,技術指導。主要建設內容管網、田間首部、過濾系統、數字化管控等,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及智慧水肥系統的加持,進行規模化、科學化、產業化種植運營,實現統種共富。
企業標桿:內蒙古騎士乳業集團20萬畝甜菜、馬鈴薯種植應用,產量由原來歷史最高的4.3噸提升至5.2噸,并且節肥20%、節水40%。
六、技術認證
權威認證:國家知識產權認證。
(1)專利:
①實用新型:一種喜耕田一體化云首部
②外觀專利:一體化控制一體機
(2)軟件著作權:
①一體化泵站軟件
②喜耕田一體化泵站軟件
七、結語:開啟農業數字化新紀元
農抬頭云首部正從“智能硬件”向“農業操作系統”進化——它不僅是灌溉設備,更是連接農田與產業鏈的數字化橋梁。未來,隨著數據資產的持續沉淀,它將進一步賦能金融保險、產銷對接、碳匯交易,推動農業從“靠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