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受災面積1212.05萬畝,成災381.65萬畝,絕收21.39萬畝;烤煙干旱面積達477.4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80.5%;35%左右近10萬公頃甘蔗遭受嚴重干旱,蔗農收入或將減少近10億元……今年5月,這組數據令云南的旱情牽動人心,華維節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總經理許修文率領團隊進入深度缺水區,他們通過全套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方式,讓當地種植的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通過科技化方式“催生”而出。
“水是肥的腿,根是苗的嘴,華維智慧灌溉,就是讓肥長上腿,找到苗的嘴。”昭通市鎮雄縣的田波在家鄉通過華維智慧灌溉改變缺水狀況,鄉親們都可以吃到當地種植的當季蔬菜,遇到做農業的朋友,他都會朗朗上口地將水肥一體化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進行傳播。他明白祖輩傳了千年來的“澆地”正逐漸轉變為“澆作物”,科技化真正地改變著家鄉,也才能振興鄉村。在他關注的公眾號中,一組最新的數據顯示,華維滴灌每年可讓約120萬畝農田受益,為種植者節約成本增加效約12億元,節省約1500萬公斤化肥,約3.24億立方米水,間接節省約4140度電,減少約40872噸二氧化碳排放。通過智慧灌溉,能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發揮最大效益,讓農民的每一顆汗都閃耀出豐收的喜悅,不離故土實現造血式的脫貧致富,還原綠水青山。
解決水肥人的關系
田波之前做的是物流行業,在人力成本不斷高企的情況下,他決意轉行。自己的家鄉鎮雄縣山巒起伏、坡陡谷深、溝壑縱橫,石灰巖分布較廣,巖溶地貌突出,多洼地,地面干燥缺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了解到華維節水科技倡導的灌溉模式,這正是解決家鄉多年來缺水的最佳方法。
去年,田波的云南綠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馬龍租了100畝試驗田,開始通過華維水肥一體化體系種植香蔥,前期投資雖然略高,但技術管理到位,60天出一發的蔬菜,一畝地產值2.4萬元,凈利潤2萬元,而用傳統方法種植的頂多只有5000元收入。收入明顯的增加,而人力成本卻只是原來的五分之一,農業靠天吃飯和人力成本逐漸向高科技方向發展。
9月5日,云南省農博會期間,很多種植戶向許修文提出了對水肥一體化和智慧農業的需求。同時他也看到,隨著行業的發展,農業用工難,用工貴是大問題。今年,在云南文山一個三七種植戶,干旱期人工費200多萬元,比往年高出20倍。在師宗縣,使用水肥一體化種植的4000畝檸檬和石榴種植基地長勢良好,旁邊的7000畝基地,因為干旱,70%的已經旱死。
認識華維的農業朋友,都笑稱華維是灌溉業的“華為”。華維節水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呂名禮的家鄉在湖南,小時候的記憶中家鄉經常出現季節性大旱,他和田波一樣也經歷過村里家家戶戶“守排水”,為了能輪到給自家稻田澆上寶貴的水。
呂名禮在中國農業大學學的是農田水利工程專業(高效節水灌溉方向),投身農業灌溉行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華維的成長也是在不斷填補國內與行業空白,直到成為世界領先,從一家專注于高效節水灌溉(智慧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科創型企業,到致力于打造集成智慧灌溉和智慧種植業多學科應用的平臺。采用精準滴灌技術的西紅柿,每畝地最高產量可達十幾萬斤。像為農作物“輸液”一般,基于對作物特性的分析,通過配方肥的精準施策,把作物潛能發揮出來,讓蔬果的產量和效益,在標準化種植中翻倍增長;通過“營養抗病”,代替“農藥治病”,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通過糖酸比調控,達到更好的口感。
小滴頭大門道
作為國內少有的18年根植灌溉科創一域的民營企業,華維董事長呂名禮明白,一個小小的滴頭上集成多學科的智慧灌溉,究竟有多大門道?一款叫做“1828壓力補償滴頭”的高端核心產品,經部級鑒定為世界先進,打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受到業界廣泛贊譽。這款產品可消解由于自然高差形成的壓力差,通過華維的“農抬頭”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均勻、精準灌溉施肥,實現省肥、省工、省水、增產優產、減排環保等多重效益。
滴頭背后的華維智慧灌溉系統,匯集了流體力學、材料學、加工制造、機械工業、作物學、植物營養學以及互聯網等多學科技術,它要做的,是最終為種植業提供系統性的智慧解決方案。華維的獨創性之一,就在于通過反復模擬、試驗和修正,可實現滴頭的流道設計、模具研發、材料改性和工藝優化等。“目前,國內可做到這一點的,基本上鳳毛麟角。就比如,滴頭里的小小膜片,就蘊含了極復雜的科技含量,華維把它國產化之后,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一半,我們的農民就可以真正用得起,用得好了。”
“灌溉施肥方式不當,會導致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板結,重金屬含量超標;傳統粗放的大水漫灌和施肥方式,還會導致銨離子在空氣中揮發,造成霧霾。”用科技的方式解決“海、陸、空”污染問題,是精準灌溉的隱形功用,呂名禮介紹,華維獨創的針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滴灌技術,還能讓有機肥精準還田,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有效利用。
“小小滴頭”折射出的,是高端裝備農業的系統性建設。對標華維一直以來的“參照系”——以色列巨頭企業,呂名禮顯現出他的自信,準備好在未來的趕超。“目前,最大的差異還是國人對品牌的‘認知度’上,很多人還是習慣性地認為,進口的一定比國產的好。實際在大多數產品上,已經基本沒有差距。”
布局農業智能化
今年8月,云南省尋甸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尋甸縣招商引資(上海)推介會”在華維集團上海總部的灌溉博物館會議中心召開。9月,華維集團為在海拔2640米的云南富民2000畝高原云果蘋果基地提供全方位灌溉服務,通過建設國家高原云果產業園,以高原特色農業+云端水果+云上水果為基,華維集團服務即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頂尖的高原特色農業科技旅游示范園區。呂名禮闡述了傳統灌溉施肥對于種植者、行業產業、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是實現精準扶貧、畜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保護綠水青山,振興美麗鄉村的重要方式。
作物不會說話,但它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比如,水文、氣象、土壤條件,以及作物生長習性等。“人工智能并不是只在新興產業中才能賦能,在傳統的農業應用中,可以通過智慧技術的導入,把不會說話的植物語言‘翻譯’成決策模型,將這些需求條件綜合起來,從而實現系統的可分析,可思考,可決策。”呂名禮表示,未來,會種地、愿意種地的人將會越來越少,我們還希望把老種植戶和專家們的經驗數字化,形成某種作物生長要素調控的知識庫,作為專家型種植的決策模型,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型職業農民保駕護航。
從做技術,到做系統、做模式、做平臺,華維在致力于破解當下農業面臨的困境和難題。解決土地規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矛盾,種植業興旺和長效扶貧,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惡化的根治,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華維首創的“中國灌溉創客孵化中心”模式,計劃通過培訓,讓更多志合者加入到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智慧水肥一體化)中來。一場灌溉施肥模式的革命,一場事關中國三農發展的革命,關系到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重大轉變。
如今,在一如既往深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裝備研發的同時,華維集合了農學、植物營養、信息技術、農田水利等多學科團隊打造了基于作物需求的“農抬頭智慧農業物聯網云平臺”,已成為新型農場主們的“最愛”。
《影響力》是云南本土第一份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綜合性高端雜志,由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創刊于2003年。如今,順應時代發展,“影響力雜志社”微信服務號也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