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分享
8月12日,“為農村大學生人生起跑導航”助學活動(詳情點擊捐資助夢 | 華維為農村大學生起跑導航)的多名準大學生及中小學生參觀了中國灌溉博物館。
近日,小阿維收到了一篇來自上海匯師小學的馬譽衡小朋友寫的博物館觀后記,分享給大家。
暑假里的一件難忘的事
今年暑假令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去參觀了中國灌溉博物館。
頂著炎炎夏日,我和小伙伴們來到了華維自主規劃建設的中國第一家灌溉博物館。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沿著灌溉發展的時間軸,開啟了中國灌溉技術之旅。踏入博物館的正門,李冰父子的雕像赫然映入眼簾,他們是灌溉技術發展的鼻祖?,F今成都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最早就起源于李冰父子之手。我們從遠古時代的灌溉技術開始了解,在古代灌溉就是指用罐子裝水澆農作物,灌溉是水利的一部分,遠古時代的各種灌溉器具,正是當時農業發展的縮影。宋元時期,不光有數學四大家,醫學四大家,還有農學四大家,“陳旉,孟祺,王禎,魯明善”,在灌溉技術的發展史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穿過古代館,我們來到了現代的體驗館,眼前著實讓我們一亮。當代的灌溉處處融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很慶幸,我還用電腦智能控制著整個模擬沙盤農場呢!我在電腦上控制整個農場的照明和灌溉,體驗到了什么才是智慧農業。在模擬沙盤的右手邊是智慧農業云平臺的展示區,通過互聯網技術,結合傳感器和軟件對農業生產進行現場監控、設備控制、數據分析和決策管理,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一塊大液晶屏上顯示的數據,光照、濕度、土濕、土溫、一切和農業相關的實時監測,就這么簡簡單單地顯示在我們的眼前?!霸破脚_”使農業灌溉和數據監測變得那么的方便和便捷。
此次參觀灌溉博物館,不僅讓我了解了灌溉的意義,增長了文化知識,同時也豐富了閱歷,擴展了視野,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匯師小學
馬譽衡
作為中國首家以“灌溉”為主題的博物館,灌溉博物館通過中國數千年來灌溉歷史的演變以及現代先進灌溉技術的展示,旨在為公眾免費科普灌溉知識,弘揚農耕文明,布施灌溉之道。作為水利部華東智慧灌溉科技推廣示范基地,灌溉博物館亦有幸同故宮博物院、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科技館一同入選中國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